精神醫學新視點中文版編委會會議紀要
為推進精神醫學學科發展,共商 COP 中文版的學術運行工作,進一步提升中文版的價值,COP中文版編委會于2020 年 12月12日以線上線下(武漢)召開編委會,會議分為主編致辭,學術演講和主題討論部分,以下為本次會議會議紀要:
名譽主編、主編致辭:
COP 中文版名譽主編陸林院士致辭指出:COP中文版雜志是專業醫師學習和借鑒國際最前沿學術信息的必備讀物,對中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應有的推動作用,中文版雜志的順利發行離不開各位編委的共同努力與付出。常態化疫情下,全社會反應出來的心理精神難題將繼續困擾著臨床診療,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COP中文版將對中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應有的推動作用。
▲名譽主編 陸林院士致辭
COP 中文版主編王高華教授致辭:歡迎線上線下參會的編委,感謝各位編委教授的努力與付出。COP主要是綜述性的文章,貼近臨床,很多地方的醫生希望得到這本雜志。
▲主編 王高華教授致辭
學術演講環節分為3個主題。
主題1為“抗抑郁藥療效的生物學標記”,由郝偉教授和項玉濤教授主持,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張燕教授做主題演講,內容包括:抑郁癥診斷現狀,抗抑郁藥療效現狀,抗抑郁藥療效預測,基于靜息態功能連接組的機器學習模型預測抑郁癥患者的癥狀改善。演講最后,張教授對本主題做了總結和展望:抑郁癥特征眾多,不要忽視臨床和行為學數據,如何糅合行為學及遺傳等多維度的特征對抗抑郁的療效進行預測,大數據(抑郁癥聯盟)以及技術支撐,不斷優化模型,臨床轉化,實時更新的診療平臺。張燕教授希望未來能有生物學指標更能預測抑郁癥患者的特點,建立精準治療方案預測抑郁癥患者抗抑郁治療的過程,這方面道路還很漫長。
▲張燕教授做學術報告“抗抑郁藥療效的生物學標記”
主持專家項玉濤教授(線上):精準醫學在臨床上對于藥物預測的潛在應用非常有價值,后期可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
主持專家郝偉教授:需要從整體上,高層次上厘清哪些因素影響抗抑郁效果,醫患關系對抗抑郁效果也有影響??挂钟粜Ч绊懸蛩睾芏?,希望找到一兩個指標預測療效是有困難的。大樣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有可能在此方面提供幫助,抑郁癥的精準治療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非常曲折。
▲郝偉教授現場主持
主題2為“精神分裂癥治療新視點”,由陸崢教授和司天梅教授主持,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王惠玲教授做主題演講,主要內容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痊愈作為治療目標,長期治療,精神分裂癥治療藥物選擇,特殊人群治療。
▲王惠玲教授做學術報告“精神分裂癥治療新視點”
主持專家司天梅教授(線上):精神分裂癥治愈率低,影響因素多,治療過程中除了藥物治療,還需要社會心理干預等,需要綜合干預,實施以治愈為目標的治療。關注長期治療的獲益和風險,藥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風險,降低大腦退行性改變。
主持專家陸崢教授:如何評估、預測停藥后精神分裂癥的復發和臨床密切相關。2020年APA指南需要時間深入理解和解讀。中國精神分裂癥聯盟指南,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合作,建議做一些隊列數據庫方面的建設,國際指南將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陸崢教授現場主持
主題3為“使用智能手機干預心理健康最新研究進展”,由曾勇教授和王小平教授主持,來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彭代輝教授做主題演講,要點包括:基于智能手機的心理健康干預方法對治療各種精神健康障礙是可行、可接受且有效的;大部分經過充分研究的app是不免費公開的;市場上有大量心理健康app可供公眾使用,但大多都未經科學評估;需要更多的實施有效性、案列以及整合現有移動心理健康服務的真實世界研究;未來需關注用戶對心理健康手機軟件的態度以及影響心理健康手機軟件用戶使用率和用戶粘性的因素,為解決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缺口奠定基礎。
▲彭代輝教授做學術報告“使用智能手機干預心理健康最新研究進展”
主持專家王小平教授(線上):在資源相對不足的地方,智能APP有很多借鑒價值。疫情推動智能化醫療價值,手機智能APP對精神疾病管理有很大的價值。如何做好還有很多工作,技術的進一步開發,用戶體驗,數據積累,數據驅動,智能化的選擇,未來需要從技術方面突破。如何評價風險和收益,需要開展縱向隊列研究。
主持專家曾勇教授:通過手機智能管理,從醫療端到疾病段,從患者反饋到醫療段目前還是單向的,很多APP還是非專業人士使用,需要更專業的人士使用和用戶體驗。目前單向的太多,反饋的太少。不同的疾病群體使用APP的效果難以評估?;颊叨四軌蚍答伕?,快速反饋,形成閉環,才可以有更好的使用率,更好的粘性。
▲曾勇教授現場主持
主題討論部分
討論主題1:COP中文版前3年選題總結與2021年選題方向,由張寧教授和李濤教授線上主持,以下為專家建議(按照發言先后順序):
李占江教授:選題上除了按照疾病,也可以按照疾病干預方法:物理、心理、藥物、個體化治療等。
況利教授:精神科結合社會心理體系建設可以考慮。
劉學軍教授:神經內科和精神科分久必合,腦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礙治療、病因方面的選題。
陸崢教授:精神科聯絡會診。
郝偉教授:精神科共病的診斷。
曾勇教授:三個面向中面向基層方面薄弱一些,考慮從這個方面選題。
許秀峰教授:精神疾病分級/分期做一些介紹
翁深宏教授:精神疾病各個維度。
宗小芬教授:目前選題已好,根據專家導向。
李濤教授對本討論環節總結:建議從主題深度、廣度上結合起來考慮選題。和神經科、綜合醫院結合起來選題。
討論主題2:精神障礙干預策略方面的進展,由楊甫德教授和王文強教授主持。楊甫德教授指出:精神科醫師需要關注當前臨床實踐、學科前沿發展、綜合干預措施,建議根據自己經驗和研究進行分享。以下為專家建議(按照發言先后順序):
桑紅教授:關注神經調控,磁休克方面的研究進展和突破。
郝偉教授:除了藥物和物理治療外,還需要關注非藥物治療,比如醫患關系,哪些關系影響藥物治療的結局;治療的最終目的是回歸社會,治療的哪些方面妨礙回歸社會;門診、基層、社區治療是有縫的,如何形成一個體系,對治療結局產生整體影響。
郭萬軍教授:關注新技術,移動健康管理方面的內容。
汪作為教授:關注基層醫師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提高,避免誤診漏診,在基層如何設置精神衛生中心,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依從性問題,如何從三級醫院轉向基層,到社區的篩查;不僅僅要考慮科研思維,提高臨床醫師的診斷思維也需要去考慮。
王文強教授:目前干預策略關注的是疾病發生以后的策略;應關注如何避免發生,少發生,或者發生的時候癥狀輕一點;兒少精神科需要多學科的合作,例如兒童保健和預防方面。生命早期,兒童青少年早期篩查,預防,干預非常重要。目前國內還沒有前驅癥狀干預方面的研究,可以借助雜志將國內的聲音發出去。
楊燦教授:武漢在建立新冠肺炎患者,干預預防,針對一些特殊人群預防,隨訪評估社區患者。利用現代技術的發展,盡早預防發現患者。
張燕教授:希望一個是有研究背景的醫師通過雜志能看到關心的熱點。難治性抑郁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心理治療有沒有更好的進展,精準治療有沒有新的方法分類和技術。醫生更想藥物之外有新的技術方法。
羅慶華教授:選題不在于哪個研究領域,Current有新和潮流的意思,現有研究有什么顛覆過去的觀點,雜志能夠指領了精神醫學的發展方向。
項玉濤教授:1.注意原刊,符合原刊主題,2.推出中國???,Chinese Psychiatry,發出中國精神科專家的各種聲音。
本環節最后,楊甫德教授總結:一.干預策略要做到科學化,1.精神障礙診療規范,當前最新的、指導臨床實踐的,政府規范性文件;2.最新的診斷治療指南(國際國內)系統的學好用好;3.各類專家共識,非常適合臨床醫生。二.豐富現有的干預措施:物理治療,智能干預,信息化,互聯網康復,心理康復等需要智能化手段促進。三.針對特殊人群(例如:兒童,青少年,診療困難的,安全線有問題,醫患關系沖突,人格有問題,共病的患者,依賴的患者等)如何進行有效的干預。四.全程干預:患者最終要回歸社會,需要要更加有效的干預措施推進。
會議最后,COP中文版主編王高華總結:本次會議將近70位編委通過現場線上參加本次會議,除了3個專題報告,各位編委在選題方面發表了很好的建議。中文版成立3年以來,出刊12期,累計發行5.2萬冊,送達31個省市自治區,中國??–hinese Psychiatry)需要繼續推進。對于選題方面,預防和康復一體化,老齡化社會老年精神醫學,智能時代,疫情后,醫療衛生體系等,可以穿插或獨立成篇,作為每期的主題。以后可以采用多種模式巡講,把知識落實到病人的預防治療和康復上。雜志的良好運行需要各位編委付出辛勤的努力。
熱門新聞
聯系我們
深圳市泛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總機:0755-82873500
-
傳真:0755-82873510
-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桃源街道長源社區學苑大道1001號南山智園D2棟1502-1506